4月2日,《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运动干预的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发布会在线上举行。本次会议由扬州大学体育运动与脑科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杨雄里院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青年特聘研究员魏高峡、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Martin E. Block、扬州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陈爱国教授等国内外孤独症领域的专家,就共识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围绕孤独症运动干预的现状与未来展开了探讨和交流。
据美国疾控中心(CDC)2023年3月23日发布的数据,美国孤独症最新患病率已经跃升至2.76%,即每36个8岁儿童中就有1个患孤独症。按此估算,我国孤独症患者可能超1000万人,其中0到14岁的儿童患者数量可能超200万。
共识指出,近年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调查数字不断升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儿童精神疾病第一位。目前,孤独症无法通过药物治愈,只能是尽早发现,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学界研究普遍证实,运动干预作为孤独症儿童综合康复训练方法中的一种辅助性干预技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推广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学界对于运动干预的预期效果、剂量效应、实施应用等问题仍然认识不足,亟需加以规范化和标准化。
鉴于此,来自扬州大学、深圳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科院心理所等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的专家团队共同探讨并撰写了“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运动干预的专家共识”,以明确运动改善孤独症儿童核心症状的效益、量效关系和实施规范,从而拓展现有孤独症康复治疗的方法和思路,为家庭、医院、康复机构开展孤独症运动干预提供借鉴和参考。
基于五年多来面向近2000名孤独症儿童的运动康复训练实践,陈爱国对运动干预的数量指标和实施规范进行解读并提出建议。一是干预周期至少达到12周,每周至少干预3次,每次干预时间为90分钟以上。二是事先全面调查评估患儿的基本情况、家庭环境因素评估、发育水平评估和核心症状评估等。三是合理设置运动干预的目标和内容,包括运动频率、运动强度、运动方式、运动时间、运动量、运动进阶六个维度。四是在运动干预方案实施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基本要求和原则,采用适当的策略,严密实施监测。五是要明确效果评价的目的、方法和评估的时间。
杨雄里院士在总结与展望环节指出,运动干预在孤独症的干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逐渐成为孤独症儿童综合康复干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表示,随着运动干预研究的不断深入,证据的进一步积累,人们可以期待,运动干预在孤独症综合康复中的应用将变得更加成熟和完善。
来源:公益时报 王静
主办单位(版权所有):陈爱国教授课题组
建议使用1200*800分辨率 IE8.0版本以上浏览器